2月9日上午,在朱仙莊礦機廠加工車間一排整齊的設備前,下料、刨槽、沖孔、壓弧……職工們在緊張有序地忙碌著。
“師傅,在加工什么呢?”“我們在加工組合式電纜鉤。”一名正在剪切扁鋼的職工說。這時,機廠負責人朱巖松趕到車間現場。
“這個電纜鉤,是我們自制加工的。”朱巖松順手拿了3個成品的電纜鉤,連接組合在一起。“工作面安裝,根據鋪設電纜的需要,電纜鉤可以上下連接、多層組合。”朱巖松一邊演示一邊給記者介紹。
維修加工、修舊利廢、技改革新……這些小改小革、變廢為寶的創新創效工作,以往是“戰危機,保生存”的舉措,如今已成為“降本增效”的習慣。
過去,礦井使用的是塑料電纜鉤,最高價格達到60元一個,現在市場價也要10元左右。自制加工的每個鋼板電纜鉤成本只要4.4元左右,其中包含1.4元的加工費。
朱仙莊礦正在安裝的Ⅱ836工作面,按照設計計算,鋪設電纜需要2萬多個電纜鉤,僅此一項自制加工可為礦井節省成本10.8萬元。
“自制加工的電纜鉤優勢在于抗靜電、強度高、任意組合長度,可以多次回收復用。”朱巖松說。
隨后,朱巖松帶著記者來到另一個加工車間,指著一臺老舊設備說,“這臺90年代的老設備,我們改造后,成為加工井下排水槽的工具。”
以前,井下排水溝用黃沙水泥澆灌,受礦壓影響,變形損壞嚴重,增加維修量。通過這臺設備,鐵皮經過水槽模具壓制,一次成形1.5米長的鐵皮水槽,直接嵌入井下挖好的排水溝內。“方便實用,減少了巷道維修的工作量,解決了我們的大問題。”一名巷修職工深有感觸地說。
創新創效已成為一種習慣,這一點讓記者感觸頗深。據該廠技術員徐輝介紹,“我們為了修舊利費,職工有空就去廢品堆里‘淘寶’,對淘出的廢鐵板、U型鋼、螺絲、上下托輥等廢料歸類存放,以便在維修及加工設備時再利用。”
他指著孫師傅從廢品堆挑選出的廢皮帶說,“這些廢皮帶就可以加工采煤工作面高壓膠管的柔性吊掛。”
“廢皮帶還能加工高壓膠管的柔性吊掛?”還是頭一次聽說。記者看到孫師傅把舊皮帶切割成長條狀,再用沖頭沖出6個直徑10毫米的孔,一會功夫,一個個成型的高壓膠管的柔性吊掛就制作成功。
該廠有一本臺賬,記錄著維修加工的情況,里面注明了修舊加工的設備名稱、型號、設備原值、修復費用、節約費用,同時注明了修復人分配情況和驗收合格情況。
在臺賬的最后一行,有兩個數字讓人眼前一亮,去年維修設備、電機大修、單體支柱中修,共節約外修資金303萬元;U型棚加工、廢舊U型鋼割鐵背板、組合電纜鉤加工,共節約外購資金127.7萬元。
看著所取得的成績,朱巖松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他說:“維修加工,不僅直接降低了成本,還提高了職工們的技能,可謂一舉兩得。”
(記者:王軍 編輯:陳磊 審核:王敬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