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煤”到“美”的華麗蝶變
——淮北礦業集團采煤塌陷區生態修復側記
7月22日早晨,記者來到位于杜集區的“百蓮百荷”綜合荷花基地,看到一朵朵粉色、紅色、白色的荷花或含苞待放,或迎風盛開,搖曳生姿,宛若水中的仙子翩翩起舞,呈現出“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美景。
“短短幾年,昔日無人問津的原岱河礦采煤塌陷區,如今成為市民休閑娛樂網紅打卡地,采煤塌陷地生態修復區的蝶變不可謂不驚艷。”來到此地游玩的人無不發出如此感慨。
在生態文明建設“全國一盤棋”中,淮北礦業集團落子如飛、步履堅定,始終把生態作為最大財富、最大優勢、最大品牌,用青山作“筆”,以綠水為“墨”,不斷擦亮生態底色,為高質量發展“增容擴綠”,奮力書寫著“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的生動故事。
昔日煤礦塌陷區變身綠地
在淮北礦業集團60余年的開發建設中,豐富的煤炭資源帶來無盡榮光,不可避免地形成了大量的采煤沉陷區,成為城市難以掩蓋的“傷疤”。
作為國有企業,淮北礦業集團堅決扛起國企責任、履行生態修復義務,全力以赴推進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和耕地保護,取得了顯著成效。
據了解,“百蓮百荷”綜合荷花基地,就是淮北礦業集團會同淮北市、杜集區政府依托古樂湖和荷蓮產業,共同出資打造的國土空間生態修復重點項目。在治理近1000畝采煤沉陷地的同時,多業態融合發展,多方位賦能礦山生態綜合治理,開發文化觀光旅游市場潛能,充分展現“農民富、產業旺、生態優”鄉村振興面貌。目前,已成為淮北市及其周邊城市網紅打卡地,為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提供了可借鑒、可推廣經驗。
像“百蓮百荷”綜合荷花基地一樣,塌陷地變身綠地的公園隨處可見。
盛夏時分,淮北市相山區桓譚公園內荷花競相開放,一池荷花亭亭玉立,給前來觀賞的市民和游客添了幾許清涼。人們也許想不到,眼前的公園,過去是采煤塌陷區。
如今的國家4A級旅游景區——南湖濕地公園,是一個因采煤塌陷形成的國家級濕地公園,是皖北地區面積最大的集水上娛樂、旅游、休閑度假景區,占地面積20.5平方公里,其中水面5000畝。這里環境宜人,水質良好,是淮北的 “掌上明珠”。
在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上,淮北礦業集團始終堅持“共擔共治共享”,積極會同地方政府,著眼把“歷史包袱”變成“發展財富”,探索出了利用與保護相結合的預治理方法治理采煤沉陷區,解決了采煤沉陷地的治理難題,綠金湖治理項目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該項目治理后恢復土地2.45萬畝,形成總蓄水庫容達3680萬立方米的城市中心水庫。建成圓夢島、連心島、綠金島、一樹島等生態島嶼,為100余種動物和近百種植物提供棲息地,成為皖北地區重要的候鳥中轉站。
南湖、綠金湖、碳谷湖、朔西湖、古樂湖等一個個湖泊如同一串珍珠,讓淮北這座城市熠熠生輝。
昔日煤礦塌陷區再生土地奇跡
生態意味著什么?對于淮北礦業集團這樣有著社會擔當的國企來說,綠水青山即是自然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是造福當代、澤被后世、永續發展的不竭“源泉”。
淮北礦業集團逐綠前行、喚綠之旅的腳步從未停歇,一路播撒生態文明的種子,牢牢守好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打通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雙向轉換通道。
7月21日傍晚,在驕陽西下即將落山的時候,記者趕到原石臺礦的西南方向,一排排葉片翠綠、植株健壯、長勢良好的玉米禾苗盡收眼底,這里是320畝礦山生態修復和耕地復墾項目。
“看著破土而出的嫩苗,看著一天天節節升高,心里總是溢滿了喜悅,早已把疲憊拋之腦后。”參與該復墾項目的一名工作人員說,他見證了綠色在這里萌發蔓延,從春天的辛勤耕耘,到夏天的蓬勃生長,正是源自點點滴滴、細心呵護,集小綠以成大美,繪就出了這幅充滿希望的“田間畫卷”。
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淮北礦業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方良才,黨委副書記、總經理孫方多次在批示中指出,礦山生態修復和耕地復墾工作是國有企業的責任和擔當,意義重大、責任重大,必須把責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中、落到實處。
為此,集團上下旗幟鮮明把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作為踐行‘兩個維護’的具體行動,提高站位,主動作為,勇于扛起政治擔當和社會責任。尤其2021年以來,集團領導班子多次組織召開專題會議,深入現場調研,拿方案、定舉措、排工期,較好地完成了年度指標任務。
“只要思想認識到位、指標分解到位、措施落實到位、考核問責到位,上下同心、齊抓共管,攻堅拔寨、全力以赴,就一定能夠如期完成各項目標任務。”淮北礦業集團黨委常委、淮北礦業副總經理邱丹說。
2022年,安徽省自然資源廳下達年度采煤沉陷區礦山生態修復和耕地復墾目標任務,需淮北礦業集團承擔的目標任務為5460畝,其中修復耕地4620畝,在省國資委、省自然資源廳對省屬煤炭企業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工作考核中,淮北礦業集團全面完成指標考核任務,形成了“耕地增加、生態改善、城鄉發展”的多贏格局。
在此基礎上,淮北礦業集團進一步加大治理力度,2023年計劃治理6005畝,修復耕地4118畝,上半年實現了“時間過半,任務過半”,目前修復工程正在全力推進中,確保完成全年目標任務。
這兩年,無論是礦山生態修復,還是耕地復墾的畝數,截至目前均創歷史新高,治理效果位于省屬煤炭企業前列,上級部門及各級政府對此給予充分肯定。
昔日煤礦塌陷地再造“金山銀山”
烈日炎炎,袁店一礦1700畝采煤沉陷區水面上水光瀲滟。6月28日,90MW水面光伏項目在這里舉行開工儀式。這是淮北礦業集團投資建設的第一個集中式水面光伏項目,預計年底可源源不斷地把太陽能轉化為清潔電能輸送到電網。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淮北礦業集團結合礦區能源結構現狀和可再生能源發展基礎,正在打造采煤沉陷區生態治理清潔能源基地。當前,承擔任務的電力分公司計劃分別在青東煤業、孫疃礦塌陷區建立28MW及32MW水面光伏發電站。項目可研及配套專篇已編制完成,安全經濟一體化論證報告已內審完成,待上報審查,力爭成為新能源基地亮點工程。
為貫徹落實國家“雙碳”戰略,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像淮北礦業集團這樣一個生產優質原煤的煤炭生產基地,在采煤塌陷地上涅槃重生,變身清潔能源基地,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淮北礦區化為生動實踐。
在談到下一步礦山生態修復工作時,集團資源環保部部長、復墾公司總經理劉峰說:“我們要做到地企聯合、同頻共振,堅持‘宜耕則耕、宜水則水’的原則,科學編制‘一礦一策’‘一地一策’實施方案,建立‘問題建賬、目標對賬、結果交賬、年終算賬’考核機制,壓緊壓實主體責任,完成礦山生態修復目標任務。”
精準的坐標、清晰的航向。淮北礦業集團正和著“綠”動的音符在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道路上鏗鏘邁進,實現從“煤”到“美”,由“黑”到“綠”的轉型夢想。
(審核:劉峰 責編:李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