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米井下“淮盾9號”盾構作業線月進尺508米,刷新淮北礦業集團最高單進紀錄;地面投資建設的聚能發電2×660兆瓦超超臨界機組,供電標煤耗265.3克/千瓦時,高效減碳、綠色環保……

“十四五”收官之年,淮北礦業集團煤電產業用一個個火熱的生產場景和一組組實實在在的數據,勾勒出傳統煤企向“安全好、效率高、智能化、綠色化”轉型的生動圖景。
資源儲備筑根基,地下“糧倉”蓄能待發
“過去擔心資源可能斷檔,現在深部資源收儲讓我們心里有了底。”渦北礦地測科有關負責人說。
“十四五”期間,集團錨定“資源接續”目標,一手抓煤炭資源收儲,累計收儲礦井深部資源1.32億噸,僅渦北礦就拿下2347萬噸優質資源。同時一手抓石灰石資源儲備,確保10億噸以上的“后備家底”,為煤電、化工產業鏈延伸筑牢“原料糧倉”。

在陶忽圖礦,勘探人員摸清了“寶藏家底”——這里的煤炭低灰分、高發熱量,每千克可達6200大卡以上,既是優質動力煤,也是氣化化工“好原料”,為集團拓展西北能源版圖埋下“富礦”。
重點項目挑大梁,煤電引擎全速轟鳴
十月金秋,陶忽圖礦建設項目迎來里程碑時刻——礦井首條煤層大巷開拓,礦井建設正式轉入“快車道”。
今年以來,該礦面對“穿巨厚含水層、截割硬巖”的難題,項目建設團隊創新采用“定向鉆超前帷幕疏放”技術,給巷道穿了一件“雨衣”,有效杜絕透水風險。采用大功率硬巖掘進機、臺階法分區作業,讓掘進效率比周邊礦井提升40%以上。如今,礦井已轉入煤層大巷開拓階段,達產后年產800萬噸的規模,將成為集團在西北的“能源支點”。

聚能發電項目作為安徽省“十四五”重點電源項目,總投資超50億元的機組建成投產后,年發電量59.4億千瓦時,將進一步優化區域電網結構,提升供電保障能力,為全省能源安全和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動能。
數智賦能提質效,礦山換上“智慧大腦”
“過去井下巡檢靠腳跑,現在機器人替班,數據實時傳。”在楊柳礦調度指揮中心,工作人員指著毫米級精度的數字孿生大屏介紹,屏幕上采煤機截割軌跡、瓦斯濃度等數據動態更新。“十四五”期間,集團累計建成13座智能化煤礦、2座智能化選煤廠已實現“井下少人、地面無人”。
效率提升的背后,是“大國重器”的硬支撐。近年來,集團累計11臺礦用盾構機投入使用,巖巷單進效率提高2倍以上。

臨渙選煤廠的“知煤大師”AI大模型,融合廠內知識與行業經驗,構建起強大的專屬知識能力,讓精煤合格率100%,藥劑用量減少45%。渦北選煤廠的數字孿生系統,故障預判準確率達98.6%,故障響應速度提升60%。
綠色轉型煥新顏,煤炭穿上“綠色外衣”
昔日的采煤沉陷區,如今鋪滿藍色光伏板。孫疃32兆瓦、青東28兆瓦、袁一90兆瓦水面光伏電站,每年生產綠電1.6億千瓦時,節省標煤約5.09萬噸,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3.74萬噸。

持續推進瓦斯綜合治理與資源化利用,集團12座瓦斯電站年發電2億千瓦時,年利用瓦斯量突破1億立方米,減排二氧化碳180萬噸。
煤矸石、煤泥等固廢“變廢為寶”。臨渙中利(淮北渙城)發電公司采用4臺300兆瓦循環流化床機組發電,利用洗煤過程中產生的煤矸石、煤泥和混煤等原料進行發電、供熱,有效替代了周邊企業分散的小火電、小鍋爐,減少工業園區煙塵、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的排放,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從地下“黑色寶藏”到地上“綠色動能”,從人工開采到智能掘進,淮北礦業集團煤電產業在“十四五”期間,用資源儲備的“厚度”、項目建設的“速度”、數智轉型的“精度”、綠色發展的“亮度”,交出了一份讓職工滿意、行業認可的“收官答卷”。
(審核:陳磊 責編:何東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