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之光,照亮發展征程;創新之力,澎湃企業脈搏。
在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浪潮中,科技創新如同驅動企業前行的引擎,為淮北礦業集團的轉型升級與持續突破注入源源不斷的動能。
——依托集團自產的優質高嶺土資源,紫朔環境公司深耕環保領域,專注于環保新材料與環保裝備的研發與產業化。2024年,自主研發的“塵硝一體化協同脫除裝備”成功納入國家重大環保技術裝備首推目錄;同期,“一種涂覆于陶瓷濾管的脫硝催化劑漿液及其涂覆設備”創新項目,在第18屆北京發明創新大賽中斬獲金獎,成為集團科技創新的又一亮點。
——2024年2月28日,碳鑫科技公司的甲醇綜合利用項目全流程一次性開車成功,順利產出“第一桶”優質乙醇,截至目前保持穩定生產態勢。公司自主研發的“TX-Ⅱ型高純低酸無水乙醇”,入選省2025年“首批次新材料”名單,彰顯集團在化工新材料領域的技術硬實力。
——2025年3月20日,全國煤層氣治理現場推進會在集團隆重召開。會上,集團分享的井上下一體化“1+2”瓦斯治理模式,聚焦地面抽采、井下鉆探、盾構掘進,瓦斯治理成效顯著,已助力集團連續17年杜絕瓦斯事故,為行業安全治理提供了寶貴實踐經驗。
初冬時節,寒意漸濃,但集團各產業板塊的科技創新熱潮卻持續升溫——一朵朵創新之花競相綻放,勾勒出“科技強企”的生動圖景。這份欣欣向榮的態勢,恰在集團即將召開第十五次人才工作會議暨第十七次科技大會之際,顯得格外振奮人心。而這一切,離不開集團為科技創新培育的優質“土壤”:高標準完善創新體系、高水平打造創新平臺、高起點推進創新攻關。
搭平臺,構建科技創新“生態圈”
體制機制是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強磁場”,更是加速成果轉化的“助推器”。“要堅持黨對科技創新工作的全面領導,千方百計保障‘人、財、物’投入,依托集團的產業優勢、技術優勢、人才優勢,全力打造高能級創新平臺”。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方良才在上屆人才科技大會上的講話,為集團創新平臺建設指明方向。
近年來,集團持續強化頂層設計,出臺了《淮北礦業集團公司科技創新管理辦法》,成立了由集團主要領導擔任組長的科技創新平臺建設領導小組,從研發團隊培育、知識產權管理、激勵機制優化等方面,系統性完善了科技管理體系,為創新工作筑牢了制度根基。
在合作模式上,集團堅持“開放協同、不搞單打獨斗”,主動聯合國內高校院所,圍繞智能化煤礦建設、安全高效開采、化工產業鏈延伸等關鍵技術領域開展聯合攻關,逐步構建起“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創新合作網絡,并在此基礎上建成多個高水平科技創新平臺。
圍繞“科技創新服務集團高質量發展”的核心目標,集團聚焦煤炭智能綠色開采、化工新材料兩大重點方向,持續加大平臺建設投入,先后建成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國家級博士后工作站等3個國家級創新平臺,以及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26個省級創新平臺,平臺數量與建設質量均穩居安徽省屬企業前列。
值得一提的是,集團旗下淮北礦業綠色化工新材料研究院作為首家獨立法人科研實體,憑借在原始創新領域的突出表現,獲評安徽省科研機構改革試點單位,成為集團在化工新材料領域突破關鍵技術、培育原創成果的“策源地”。
據統計,“十四五”期間,集團已先后承擔國家能源局首臺(套)裝備項目2項、安徽省科技重大專項10項,成功攻克大傾角煤層智能開采等行業難題;淮北礦業股份有限公司、臨渙焦化公司、雷鳴科化公司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聯合中國礦業大學、安徽理工大學等高校培養博士后20名,進一步完善了“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的良性循環,讓創新成果加速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
破壁壘,激活科技創新“動力源”
科技創新是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更是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關鍵支撐。“面對深部開采難度加大、災害治理任務加重、產業升級需求迫切等挑戰,集團始終聚焦‘卡脖子’難題持續攻關,多項核心技術已達到行業領先水平”。集團生產管理部副部長高登友表示。
——強支撐,煤炭產業開啟“智”變新征程。針對制約煤礦安全高效生產的“323”短板,集團靶向發力開展技術攻關,以“大國重器”破解行業痛點。截至2025年,集團累計投入使用11臺盾構機,大幅提升巖巷掘進效率,巖巷單進效率較傳統方式提高2倍以上;在朱仙莊礦,集團創新采用“帷幕截流、疏干開采”綜合治理方案,在百米井下建成一條長約3200米、平均高70米、寬40米的落底式帷幕截流墻——該工程攻克了長距離、大埋深、高承壓、混合介質、地下隱蔽等多重技術難題,成功破解“五含”水害治理瓶頸;大力推進“四化三減”與“兩智一控”建設,目前智能化開采已覆蓋特厚、中厚、薄煤層等不同煤層條件,建成25個智能化綜采工作面、5個智能化綜掘工作面,采掘面人均效率提升40%;同時,井下變電所、主煤流運輸系統及地面選煤車間等處實現無人值守,推動煤炭生產向“少人則安、無人則安”轉型。
——延鏈條,化工產業實現“從煤到材”跨越。依托綠色化工新材料研究院的科研力量,集團在化工領域持續突破。深入開展生物基化學品高效利用、可降解新材料低成本原料替代、綠色低碳生產工藝優化等關鍵技術攻關,推動化工產業從“傳統煤化工”向“高端新材料”升級——年產3萬噸乙基胺、年產12萬噸PBAT生物可降解材料、年產6萬噸三氯氫硅等項目相繼投產,豐富高端化工產品矩陣;研發的鹽化工新型無汞觸媒,成功攻克聚氯乙烯生產過程中的汞污染難題,為行業綠色轉型提供技術支撐;馳放氣制備高純氫項目產出的氫氣純度達99.999%,且在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的九種制氫方式中成本最低,既實現煤氣資源的綠色高效利用,又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助力“雙碳”目標落地。
——拓賽道,戰新產業追“新”逐“綠”。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集團以“綠色低碳”為導向,推進瓦斯綜合治理與資源化利用,完成多個瓦斯發電站的改擴建及新建項目,實現12座電站、95臺機組的集中管控,讓“有害氣體”變“清潔能源”;布局分布式光伏電站、水面集中式光伏電站,并同步推進風電項目建設,逐步構建“光伏+風電+瓦斯發電”多能互補的綠色能源體系;《裝配式鋼骨架輕型外墻板生產制作施工工法》《輕鋼龍骨注漿復合墻板安裝施工工法》兩大技術成果,獲評2024年度安徽省省級工程建設工法,標志著集團在裝配式建筑核心技術領域取得新突破。
截至“十四五”末,集團累計獲得省級(行業)科技獎勵58項,授權發明專利216件,主導或參與制定國家、行業標準12項,成功走出一條“傳統企業不傳統發展”的創新之路。
聚人才,打造科技創新“智高點”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關鍵在人才。近年來,集團深入實施“345”人才工程,以“引育用留”機制匯聚創新力量。累計引進本科及以上畢業生1125人、成熟緊缺人才217人;5人獲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百余位技術人員加入博士后技術攻關團隊,為科研工作提供高層次智力支撐。
在人才激勵上,集團打破學歷、職稱限制,堅持“以成果論英雄、以效益論貢獻”的導向:核心研發人員突出成果獎每人獎勵1萬元,科技進步特等獎單項獎勵20萬元;同時,為領軍人才、工匠大師設立專項年薪,讓優秀人才有干勁、有奔頭、有回報。
科研投入是科技創新的“糧草”。“十四五”以來,集團累計投入科技研發費用超百億元,較“十三五”時期增加40億元以上。其中,2024年,集團完成科技創新投入24.95億元,研發投入強度達3.06%,研發投入始終保持安徽省屬企業前列,為技術攻關與成果轉化提供堅實資金保障。
此外,集團進一步拓寬引才視野,瞄準國內外頂尖科研院所、高校及企業,精準引進高層次創新人才;通過“項目帶人才、平臺育人才”的模式,在深部開采、新能源、生物化工等重點領域,持續培育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人才隊伍,推動“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為集團科技創新筑牢人才根基。
科技興則產業興,科技強則企業強。展望“十五五”,集團將持續加大科研創新力度,圍繞綜合能源、化工新材料、現代服務和新型建筑、環保等“3+2”產業體系,統籌推進強鏈、延鏈、補鏈、增鏈,以科技創新的“加速度”,為企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強勁的動能。
(審核:楊健 責編:李敏)